自行车,作为一项交通工具,也许你非常熟悉;
但你可相信,自行车也是解决城市拥堵、交通危险等问题的良药?
今天(11月28日),Qi止于道——首届自行车生态大会在广 州琶洲会馆C区15.2展馆举行。在拜客绿色出行的组织下,15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嘉宾聚在了一起,以“自行车回归城市——探讨实现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可能性和现实挑战”为主题,分别分享了自己对于自行车发展、城市慢行规划、街道安全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经验。
今天的大会上,大编见到了从事慢行规划工作的规划师,采访了有城规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还听到了环保相关的公益机构的声音。这些关心城市交通发展、关心自行车的人们,因为同样的期待和愿景,远道而来,倾听了这场首个由公益机构举办的自行车讨论会。
九点不到,已经有部分热情的观众来到场!
在大会的对面,是拜客的展示台,放置了不少周边供大家取阅,还带来了自制的沙盘,模拟真实的街道场景,引发人们对于交通设计的思考。
9点半,嘉宾们也开始陆续入场。今天,他们都有哪些精彩发言?参会者又对这次大会有怎样的感受?
今天的会议,以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的形式展开。在主题演讲环节,各位嘉宾的发言“亮点频频”。
"长期以来,自行车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从来没有真真正正进入寻常百姓家。它最本质的——适合短距离代步的交通工具的本质,却逐渐被遗忘。过去,我们研究机动车太多太多了,而聚在这的各位,可能是整个生态系统里面的珍稀动物。这次大会是民间力量的一小步,但一定是自行车出行议题的一大步!"
——拜客绿色出行总干事 陈嘉俊
“我们建设了我们想要的城市,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城市模型是非常单一的,并没有我们想要的那种,满足大家公众生活的需求。反而产生了我们的机动车出行塑造了我们城市的形态,城市规划时考虑的都是天际线,高楼,但是反而是这个城市的使用者,行人,自行车,被忽略。当汽车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个城市反而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 中国区副主管 刘少坤
"有限的空间资源有限,自行车在空间竞争中被挤出。广州市呢,我们认识是应该建立多中心,组团式的结构,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思路没有被市政府所接受。由于政治家肆意的干涉城市规划工作,不尊重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科学的这样一个定位,所以导致我们这样一些正确观点,用十年的时间来验证他的错误。"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袁奇峰
“交通,既是城市的创造者,也是破坏者。有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现在的城市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希望人们对城市是有期待的。比如,一个“微笑”的街道,在街道上能看到更多人的微笑更宜居。”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城市规划总监 姜洋
“上海目标在2020成为慢行交通城市,2040成为慢行交通标杆城市,希望保证两轮车和步行分担率在50%以上,专门设施和空间专有率在70%以上,满意度90%以上。安全感(如机非隔离)是影响自行车出行的第一指标,安全感是影响自行车出行的第一指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 陈小鸿
“我们在一个市民骑自行车意愿调查中发现,很多人不想骑自行车是因为交通环境,市民对骑自行车的欲望是很大的,所以道路规划好很重要。虽然重庆是个山城,对发展自行车出行有一定的影响,但阻止不了自行车发展。”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傅彦
“北京的自行车出行环境曾经非常之好,但是我想,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自行车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之间整合协调不够,自行车道被人为“瘦身”,越来越多人不愿、不敢骑车,我们的管理部门在执法环节上也存在缺位。北京正在进行一场夺回路权的斗争,让规划更接地气!我们光有理念有目标还不够,还要有共识。”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划所主任工程师 盖春英
“在广州,约有35%的主次干路是没有自行车道的,同时,在有自行车车道的道路中,也有45%的自行车道在1M以下。还有自行车道设在人行道的情况,对于广州的骑行来说,都是比较大的限制。”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综合交通所交通工程师 熊文婷
“自行车道彩色铺砖前后,我们针对让行、遵章、控制机动车车速、冲突等指标作对比分析,发现冲突率降低了50%。给予骑行者安全、舒适的骑车环境是提高绿色出行的最有效途径。”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副院长 陈艳艳
“公共自行车体系在慢行交通中起了不少作用,我们特别研制的传动轴公共自行车,变链条传动为轴传动,不需要链条,不容易生锈,在自行车的养护方面是个很好的改变。”
——佛山佳德兴自行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黄昭睿
“曼哈顿建立了隔离带之后自行车使用者受伤率减少75%;纽约在发展自行车后,自行车风险指数大大降低,自行车数量也提高了。交通安全很重要,除了教育道路使用者不犯错,更需要做好道路的设计!”
——世界资源研究所 可持续城市项目高级研究员 赖锦明
▲法国Eco-Eounter绿色计数公司亚太区销售经理盧亦文
“借助数据,能更好的对道路进行维护和管理。”——法国Eco-Eounter绿色计数公司在国际各大城市都设有流量监测系统,经验丰富。该公司的亚太区销售经理盧亦文和中国区代表李俊先生通过介绍国内外三个的案例,结合相关流量数据,向我们展示了流量统计数据的意义。
The Urban Idea 创意总监欧习墨 Konrad Otto-Zimmermann,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到达现场,但依然录制了一段视频,并赶制了配合PPT播放的录音。向到场人员带来了韩国水原、南非约翰内斯堡无车月的分享。你能想象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月没有机动车,那将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一个全民庆典、文化墙的美化、街边建起小公园、居民利用街道的空间进行运动和社交……
“如果你骑自行车去买一块10铢肥皂,你只花费10铢;如果你开摩托车去,你要花费13铢”——来自泰国自行车联盟Tiland Cycling Club(TCC)的理事Suksaeng Kukanok Ph.D.为我们分享了TCC的理念、经验跟历史。TCC成立于1991年!你能想象吗?二十多年来,TCC一直在通过社会动员、与政府或城市管理者达成合作等方式,致力推动让步行和骑行在泰国流行起来。
“行走在道路上我们会发现很多道路不公的现象,但是谁想过要求信息公开吗?想过上诉吗?我们该维权还是选择沉默?作为老百姓,只要法律没禁止,你就可以去做,但是做为执法部门,执法者来说,你不能说法律不让我做,我就不做。所以当你看到他们笑话百出,你才会觉得我是在推动法制进步,让社会更有尊严!”
——厦门市思明区绿拾字环保服务社 主任 马天南
而除了主题演讲,在上下午的圆桌对话上,嘉宾们还分别就“自行车回归城市,最关键的是什么?”以及“民间力量如何推助自行车回归城市”进行了探讨。
▲圆桌讨论的大家
当提到什么是推动自行车回归城市的第一步,或者自行车友好城市是否可行时,刘少坤研究员提到,首先必须要有自行车道,如果缺少了基础的条件,就像缺少了根基,很多东西都是飘浮在上面的。而盖春英老师认为,如果想让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特别顺,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各种各样的人来用数据说话,让我们的政府相信、认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袁奇峰教授则说,关键的问题是在有限资源情况下的资源分配问题,不是该不该,是怎么才有,这才是重要的。
▲圆桌讨论的大家
在下午关于民间力量推动自行车回归城市的讨论中,傅彦老师认为,以前的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度偏于形式化,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因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意识越来越强。她相信通过各方的渠道的努力,世界越来越好。其实现在政府的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的方法或者手段。
▲慷慨发言的马天南老师
而在微信墙上显示,更多的问题则抛给了马天南老师——“假如我们在所生活的地方遇到这种问题(行人路权收到侵犯),是不是用类似的程序去行动呢?”、“是否有考虑过推动路权法立法呢?是否有推动立法的可能或途径?”“平时有没有更便捷的维权方式呢?” 马老师的发言精彩频频,她说到自己上法庭才知道一些执法者不懂法。如果想办法让朋友来听,想办法用自媒体传播,法庭上跟他讨论多了,他就自然而然走向法制轨道了。就是因为现在没有老百姓上法庭跟他讨论,所以现在的法律执行走向简单,最后就是粗暴执法。
这次大会,还有很多远道而来的朋友,大会结束后,也跟大编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采访参会者
“我是在微信朋友介绍下看到大会信息报名的,我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有哪些原因激励众多城市引进和投资公共自行车。我觉得这次大会很有意义,我对前两个嘉宾(刘少坤、袁奇峰)分享的内容都很感兴趣,因为我想了解更多广州本地规划的事情。“
来自德国的妹子 葛凯琳
▲认真听讲的盆友
“城市的规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自行车的回归似乎是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当初未料到的。我们应如何用最少的付出达到自行车的回归呢?有了绿道有了公共自行车还不行,还要有好环境,达成骑行的共识。“
灯塔(华南理工大学大一学生)
▲认真做记录的盆友
“这次大会让我们了解到更多之前没有了解过的信息,拓宽了眼界,就是那种“噢~原来还可以这样干”的感觉。对马主任的维权路也感受挺深的,用法律解决问题,因为像我们学校的废弃自行车的回收与利用,学校保卫处直接就把车辆扣起来了,虽然说交给我们回收不合乎法律,但是学校交给废品回收站也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可是问题来了,如果完全按照法律法规来做的话,学校里面的废弃自行车就只能年年都堆起来了。“
韦宝(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一学生)
“听到一个上午,感觉非常值。因为这么多专家,来分享这些最前沿的东西。感觉拜客有行动,能把这个做成事实。很多人可能都想做,但不会行动。但是你们拜客人想做一件事情,就花时间,花精力去做,把它做出来,这是我崇拜你们的。我也希望昆明也可以有这样的组织,有这样的平台,有更大的带动作用,带动身边的人来关注绿色出行。”
徐仲莹(昆明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
“水源市生态出行的案例,不仅仅是提倡的利用自行车公交车和拼车来减少小汽车的使用,更重要的意义,我觉得,是通过这个试验,来重建“邻里社区”这一社会氛围。城市是人的城市,是人聚集交流产生智慧的地方,所以城市规划是社会性规划而非简单的物质空间规划。但是,国内这些年的城市建设急于物质性,忽视了社会性。这个案例在城市规划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规划的今天,为地方政府和社区作出了非常具备指导性的案例,非常值得学习。”
大勇
“大会很棒,希望下一次可以请到政策制定者、法律制为他们定者、规划者,使这些思想和声音可以为他们所知,甚至给出回应。fighting!“
Lynn Sun
▲来听讲的盆友们都好认真
今天的大会,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专家,感谢所有嘉宾的演讲,让我们获得了满满的干货,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感谢今天所有到场的朋友,感谢各种合作伙伴和媒体。
最后还要感谢这群小绿人志愿者,辛苦了!
▲全程拍摄的摄影师和不间断为大家在微信上直播的直播小编
用句通俗的话来概括今天的大会——自行车回归城市,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愿我们一同努力,改变城市交通环境,还原美好城市!
▲大合照